金融科技研究院

智库简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简报 >> 正文

华商智库简报2023年第一、二期(总第4、5期)

2024年01月10日 15:54  点击:[]


 

     目  录

l  喜报:广东乡村振兴金融研究中心获批“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l  我院成功举办第三届华商金融科技论坛

l  我院牵头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产教融合联盟

l  我院创办华商金融科技校园展

l  多家媒体报道第三届华商金融科技论坛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产教融合联盟成立

l  第三届华商金融科技论坛主旨演讲荟萃

l  刘少波教授受邀出席“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2023年度颁奖典礼

l  2023年我院成功举办四次“大湾区金融精英走进华商系列活动”

l  我院2023年科研成果回顾

  

 

喜报:广东乡村振兴金融研究中心获批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据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23年度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项目立项名单》(粤教科函【20239号),由我校副校长刘少波教授领衔的广州华商学院广东乡村振兴金融研究中心获批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这是广州华商学院获批的第二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是我校学科建设取得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对提升我校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对金融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我院成功举办第三届华商金融科技论坛

20231123日,由广州华商学院主办,广东华商金融科技研究院、广东乡村振兴金融研究中心承办,广州华商学院金融学院等单位协办的“第三届华商金融科技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产教融合联盟成立仪式”在广州华商学院中央图书馆举行。出席本次论坛的有广州华商学院执行校长郭银华教授、副校长兼广东华商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刘少波教授、人事处彭强处长、教务处傅道忠处长、科研处董建新处长等校内各部门领导以及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知名金融学者和包括广州南粤国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TCL金服控股、腾讯、同花顺、美林数据等企业的高管。论坛开幕式由刘少波教授主持。

广州华商学院执行校长郭银华教授致辞

郭银华执行校长代表学校致辞。他指出,近年来,金融科技公司大量涌现并迅速发展,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大力推进科技赋能,越来越多的高校获批开设金融科技专业,金融科技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态势可谓如火如荼。“华商金融科技论坛”是广州华商学院依托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广东华商金融科技研究院着力打造的一个常态化学术交流平台。已成功举办两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和工、农、中、建、交等重要金融机构的一批专家学者和业界高管莅临论坛,讲述了许多颇具启发性的观点、感悟和经历,使华商金融科技论坛成为一个思想碰撞的平台,为论坛的持续举办并成为华商学院一个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金融科技的理论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未来,华商学院将继续加大对金融学科和金融科技专业的投入以及各方面的支持,持续举办“华商金融科技论坛”,使其成为广州华商学院的重要学术名片和学术品牌。

广州华商学院副校长兼广东华商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刘少波教授主持开幕式

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由广州华商学院金融学院院长刘湘云教授主持,三位学者依次演讲。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燕教授作了主题为“联合贷款的合作机制及其监管启示”的演讲,曾燕教授详细介绍了联合贷款合作机制的微观结构,分析了其对信贷市场和金融风险的影响。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曾燕教授作主旨演讲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蒋海教授围绕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风险效应与监管应对”做演讲。蒋教授分别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风险承担影响和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风险效应与监管应对。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蒋海教授作主旨演讲

广州华商学院广东华商金融科技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友泽博士作了题为“AIGC技术迭代背景下关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考”的演讲。张博士从AIGC技术模型的能力、与商业银行业务结合的潜在赋能点、银行业部署AIGC的策略、银行业应用AIGC模型带来的经济影响和AIGC模型带来的风险与调整五个方面分享了自己最新的思考。

广州华商学院张友泽博士作主旨演讲

广州华商学院金融学院院长刘湘云教授主持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举行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产教融合联盟”成立仪式。主旨演讲结束后,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汉章教授主持了该仪式并宣读联盟发起单位名单,共22家单位。

广州华商学院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汉章教授主持成立仪式

刘少波教授代表联盟发起单位致辞,他介绍了联盟成立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联盟的基本定位,指出,联盟成员将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在金融科技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开展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信息沟通和多渠道、多维度、多元化合作,实现成员单位之间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随后,郭银华、刘少波以及所有联盟发起单位代表共同为联盟成立揭牌。

下午的会议包括了两个圆桌论坛。圆桌论坛一的主题是:高校金融科技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来自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的金融科技本科专业负责人,分享了各自学校在金融科技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

圆桌论坛一:高校金融科技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圆桌论坛二的主题是:金融科技赋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讨论嘉宾有来自金融机构的行业精英,有金融科技软件公司的专家,还有相关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各位嘉宾畅所欲言,分别分享了各自在金融科技业界的工作经验,以及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经历,并就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圆桌论坛二:金融科技赋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圆桌会议结束后,举行了简短的本届论坛闭幕式,刘湘云院长作闭幕式致辞。他指出“华商金融科技论坛”一直注重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既有理论性较强的前沿主旨演讲,又有接地气的圆桌论坛。这次论坛很成功,期待下届论坛再相聚。

参会嘉宾合影

 

 

我院牵头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产教融合联盟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由广州华商学院广东华商金融科技研究院作为主要发起单位,联合省内已开设金融科技本科专业的相关高校、金融科技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等22家单位(名单见后),共同发起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产教融合联盟”。

20231123日,在第三届华商金融科技论坛上,联盟成立仪式在广州华商学院中央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出席仪式的有广州华商学院执行校长郭银华教授、副校长兼广东华商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刘少波教授以及来自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等高校的知名金融学者和包括广州南粤国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TCL金服控股、腾讯、同花顺、美林数据等企业的高管。

刘少波教授代表联盟发起单位致辞。他指出,近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土地上,金融科技公司大量涌现并迅速发展,这些金融科技公司运用相关技术提供日益广泛的金融服务。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加快转型,大力推进科技赋能。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发布评估报告,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香港、深圳、广州在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科技排名均位居全球前列,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科技的重要中心。此外,越来越多的高校获批开设金融科技专业,金融科技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态势如火如荼。

广州华商学院副校长刘少波教授致辞

刘少波指出,金融科技专业要培养既懂得现代前沿信息技术又熟悉金融业务并能将二者很好结合起来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清晰了解金融科技的底层逻辑,更需要掌握金融科技的应用逻辑,因而,金融科技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别需要产学研结合和产教融合。

为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发展,

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广东华商金融科技研究院和广州华商学院金融学院联合了区域内相关高校、金融科技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相关领域行业协会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产教融合联盟”。

联盟致力于搭建一个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的开放式交流平台。联盟成员将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在金融科技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开展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信息沟通和多渠道、多维度、多元化合作,实现成员单位之间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

最后,刘少波热烈祝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产教融合联盟正式成立,诚挚感谢所有发起单位的大力支持,衷心祝愿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产教融合联盟行稳致远!

随后,广州华商学院金融学院王汉章副院长宣读联盟发起单位名单。郭银华、刘少波以及所有联盟发起单位代表上台共同为联盟成立揭牌。

联盟成立仪式

当天中午举行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产教融合联盟发起单位“闭门会议”。会上,联盟代表就金融科技专业师资培训、课程共建和教材开发,校企定制化课题,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等话题开展颇具建设性的讨论。下一步,联盟会通过建立健全联盟基础制度,使得各发起单位建立更加紧密的连接,积极推动大湾区金融科技产教融合的发展,解决高校在金融科技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的难题,同时改善金融行业面临的人才缺口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产教融合联盟发起单位闭门会议现场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产教融合联盟发起单位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广州华商学院金融学院

广州新华学院管理学院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州商学院经济学院

香港金融科技行业协会

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

    广州华商学院广东华商金融科技研究院

    广州南粤国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职业发展促进会

    腾讯教育

    TCL金服控股(广州)集团有限公司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同花顺数据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知链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点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智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院创办华商金融科技校园展

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的普及,金融科技这一概念逐渐被世人所熟悉。但移动支付只是金融科技的冰山一角。近年,数字人民币、数字资产、加密货币等金融科技相关应用不断推陈出新,金融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对本专业的学生和老师而言,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理论的落地,更使得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变得抽象,不易理解。

基于此,我院创办了华商金融科技校园展,旨在让我校师生可以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学习甚至上手操作金融科技软件,让平日里印在书本上知识“走出来”,让师生切身体会金融科技的实际使用场景。本次展会邀请了同花顺、美林数据、智盛科技、点宽科技、知链科技五家金融科技企业到校展示。

我校师生参加展会

 

 

多家媒体报道第三届华商金融科技论坛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产教融合联盟成立

广州日报、增城电视台、信息时报等多家媒体对第三届华商金融科技论坛做了深度报道。“华商金融科技论坛”品牌在经过前两届的建设后已初具影响力。除了受到媒体的关注外,多所高校的老师表达了出席论坛的意愿,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广州新华学院以及来自省外的高校均有多位老师与会。

增城新闻报道第三届华商金融科技论坛

 

 

第三届华商金融科技论坛主旨演讲荟萃

第三届华商金融科技论坛共有三场主旨演讲,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曾燕教授、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蒋海教授和我院助理研究员张友泽博士,分别就联合贷款的合作机制、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风险效应、以及AIGC技术迭代背景下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享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以下是对三位学者当天演讲内容的汇编。

主旨演讲一:联合贷款的合作机制及其监管启示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曾燕教授

刚刚结束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今天所讲的主题跟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都密切相关。我们探讨了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模式、决策过程,以及这种合作可能带来的问题。同时,我们也研究了监管方面应该如何设定规范,确保金融服务更普惠,金融体系更强大。我们从理论上展现了联合贷款合作机制的微观结构,并分析了合作机制如何影响传统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最优合作策略,丰富了以联合贷款方面的研究;定量刻画了联合贷款合作机制对信贷市场的影响,考察了联合贷款合作机制对传统商业银行是否进行独立风控选择的影响,提供了相关的监管建议,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接下来简单分享一下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文献研究以及主要结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我们关注这个话题,因为联合贷款不仅体现了金融服务的创新,更关联到广大用户和小微企业的利益。实际生活中,每年有数百万人通过微粒贷等平台申请贷款。但是这些贷款中只有一部分资金是互联网平台的资金,其余部分是与平台合作的商业银行提供的。如此大规模的贷款,如何合作、如何监管,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

在实践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网商银行、微众银行。跟它们合作的都是几十家、上百家这样的一些股份制银行,他们的工作人员非常少,像微众银行只有200多人,但每年放贷出去的金额也有七八千万,每年的利润非常高。在蚂蚁金服上市的年报里面可以看到,消费信贷规模和小微信贷规模分别是1.7万亿和4千亿,这个放贷的数量可能不是很多,但是它涉及的人群比较广,它分别涉及到5亿的用户和超过2,000万的小微企业。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种模式出了问题,最后可能受到影响的就是这些客户,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国家相关的监管机构从2020年开始到2021年,再到2022年,都发文明确要求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的时候,一定要有独立风控的能力。为什么连续三年出台都要求有独立风控的能力,说明它没有做到,为什么没有做到?里面的原因在哪里?下文将会分析这一问题。

二、文献评述

我们梳理了一些金融科技对金融系统的影响。第一,金融科技对银行信贷市场的影响。现有研究认为,金融科技能够缓解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轻传统金融市场的市场信贷配置,同时也能够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可以缓解银行的信贷风险。

第二,金融科技对银行的影响,既改变了它的负债端,也会改变它的资产端。在一篇文献里面有考虑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竞争合作的关系,刚开始的时候,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机构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竞争的关系,比如像2013年左右余额宝出来的时候,我们大量的资金从银行跑到余额宝里面去,那时候竞争就非常激烈。后来国家出台相关规定,支付宝转账每天不能超过一定的额度。再到这些大的互联网机构和传统商业银行签订所谓的战略合作协议,比如工行、建行等,这些都已经表现出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第三,今天我们强调要求构建的是一种生态,表现的更多的是一个竞争的关系。互联网金融机构会催生与以往金融模式有所不同的新的金融模式,会加剧金融脱媒、促进金融竞争市场格局的变化;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竞争效益、连续效益,提升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的生产率;在业务早期,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商业银行表现出来的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当然我们今天来看可能这种竞争的关系会更强。

目前鲜有从联合贷款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已有的文献也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竞合关系,从微观的层面分析的比较少。因此,本文首先弄清楚联合贷款的流程跟合作机制,该模式与传统的运作模式有什么不一样?第二点,联合贷款合作机制对信贷市场有什么样的影响?联合贷款合作机制对现在市场影响之后,我们应该提什么样的监管建议?

三、主要结论

第一,互联网银行和传统商业银行合作的机制对信贷市场的影响改变了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商业机构的对借款人的偏好。在这个合作机制里,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更多收取的是服务费,服务费我依托流量、靠技术可以向传统商业银行收一笔佣金,更大程度不需要承担太多的违约带来的信用风险,所以说互联网金融机构更偏好那些风险比较高。而传统商业银行要承担信用风险,所以它还是偏好风险比较低的贷款人。联合贷款合作机制使得信贷市场无法达到一个最优配置。

第二,联合贷款合作模式会阻碍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独立风控能力。前面提到过,从20202022年,监管机构都要求传统商业银行具有独立风控能力。但是,如果传统商业银行具有独立风控能力,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外部监管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机构会向传统商业银行收取一个更高的佣金,从而降低传统商业银行的收益。不做独立风控,传统商业银行的收益反而会更高,从而不愿意去做独立风控。

第三,设置费用比例上限可以提升传统商业银行独立风控意愿,不同变量对监管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不同。

 

主旨演讲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风险效应与监管应对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蒋海教授

今天我想分享的话题是金融业在当前数字化浪潮下的转型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个议题已经成为我们研究团队近三至四年来研究的核心。我们不仅追踪了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汇报我们的研究成果,期待各位的批评指正。

一、问题的提出

首先,我要指出的是,随着我们进入了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特征的ABCD新时代,这一技术浪潮已经推动了经济和金融社会的全面发展。金融业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步入了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新纪元。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些变革将如何影响金融业。

我们观察到,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行业内的会议讨论,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上,这强调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价值。然而,目前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甚至有时候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更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显得尤为必要。

商业银行在这一进程中发展迅速,尤其是在2015FBS对金融科技定义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别的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进展不一。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走在前列,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虽然也在快速发展,但相对滞后。

此外,最近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强调了金融强国的目标,并提出了包括金融科技、数字金融在内的五大发展方向。这一政策方向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将主要依靠金融科技和数字金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强化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金融稳定。

综上所述,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风险及其监管,成为了我们当前乃至未来长期内关注的焦点。作为金融业的骨干,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业中占有超过70%的资产比重,其在数字化转型中的角色和表现尤为关键。因此,我们的研究也涉及了保险、证券乃至债券等多个方面,以全面评估数字金融发展对各个领域的影响。

二、数字化转型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在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及其风险效益进行定义时,我们考虑了两个主要方面。首先是个体风险,即单一商业银行可能承担的风险,这通常通过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来衡量。其次是系统性风险,这涉及到整个银行系统可能面临的风险,常通过银行间拆借利率的波动性等指标来评估。我们基于这些基本概念和判断,研究了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对银行业整体风险产生的影响。

关于个体风险的研究,我们建立了DLM模型,这是分析商业银行运营和管理风险的经典工具。我们将数字化转型的因素整合进模型,通过静态比较分析揭示了数字化转型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研究使用了我国近30家上市银行的数据,包括基准模型、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等。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与银行风险承担呈显著负相关,意味着数字化转型有效降低了银行的风险。这种降低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减少管理成本,二是提升银行运营效率。此外,我们还发现小型银行比大型银行更敏感于数字化转型的影响。

三、数字化转型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在对数字化转型及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中,我们采取了一个多角度的研究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建立和检验理论模型,探讨了数字化转型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两者的关系并非单一线性,而是呈现出一种U型曲线,存在一个临界点。在这一临界点之前,数字化转型似乎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而超过临界点后,则可能增加系统风险。

在内部治理层面,我们使用DLM模型来分析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发现数字化转型通过提升银行治理结构水平,能有效降低系统性风险。这一变革不仅加强了内部监管机制,还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

在外部治理方面,我们特别关注了银行间网络关联性的变化。数字化转型通过减少银行间的网络依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系统性风险的潜在威胁。研究还表明,在面对国际财经市场的波动及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时,数字化转型为银行提供了更好的风险管理能力。

最后,我们的研究表明,小型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更敏感,且业务和策略的数字化转型在降低系统性风险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而管理层面的数字化则未显示出同样的效果。这些发现为银行提供了数字化升级的策略指导,并强调了在推进数字化进程中需保持细致的风险管理。

四、金融监管启示

在考虑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风险效应及监管对策时,我们认为应该促进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进程,并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同时,监管部门需要加快数字金融相关立法,确立明确的法律框架以保障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安全有效进行。法律应明确界定数字资产的定义、信息披露要求以及个人隐私保护的边界,从而建立一个基于信任的经济体系,防止类似P2P监管不力导致的风险。

主旨演讲三:AIGC技术迭代背景下关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广州华商学院广东华商金融科技研究院 张友泽博士

202211月,Open AI推出的GPT3.5标志着AIGC技术在现实中逐步得到应用,这极大可能推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成为商业银行进一步降本增效的工具。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演进与经济价值

人工智能形式的演进脉络大致经历决策式或分析式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和通用型人工智能三个阶段。传统的决策式人工智能的能力主要在于基于逻辑范式和概率范式,通过分析一些传统的结构型数据,进而预测未来的变化。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就是AIGC,可以通过对海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预学习,寻找数据之间的共性规律,进而通过模仿和泛化创造新的符合共性规律的内容,这也是目前人工智能所处的发展阶段。而终极阶段就是通用型人工智能,即可以像人类一样执行各种任务的AI

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广泛的行业影响,麦肯锡8月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79%的受访者在其工作中使用过了生成式AI工具,其中22%的受访者表示在工作中经常使用,金融行业和科技行业的受访者使用生成式AI的频率最高。

AIGC作为一种工具可以应用于几乎所有行业,但对于金融行业产生的潜在影响可能更大,原因一个在于金融从业者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既有数据信息,也有文本信息、图像和视频信息,而且这些信息都具有时效性,因此对信息处理的速度有很高的要求,同时,金融服务还需要语言沟通,这一些能力的需求AIGC都可以很好地解决。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商业银行的着力点

银行的业务包括市场销售、渠道运营、产品开发、投顾服务、客户关系管理、风险合规等模块,而AIGC具有深度嵌入银行所有业务的潜力。

以普惠金融为例,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主要有两个难点,一是获客难,二是风控难。在获客场景的构建方面,相比于蚂蚁金服、微众银行等具有母公司生态场景的金融科技公司,商业银行天然具有劣势,但AIGC的应用可以缓解银行的获客难。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自动分析银行业务对应客群与广告投放场景的契合度,提升获客的概率,并自动生成广告等营销文案、形成超个性化营销内容或界面。

以银行的信贷投放业务为例,AI的角色可以是初级研究助理,比如让银行经理让AI总结某公司的股东结构和过去3年的变化情况,也可以是更高级的行业分析员,如让AI评价储能行业是否发展向好,或某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健康,还可以是再高一级的授信策略师,让AI给出某客户的动力电池新建产线项目融资贷款的授信建议。

由此也可以看出,AIGC在银行业的应用产生的第一个经济影响是银行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将减少银行对中低级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对高级劳动力的需求,需要的是具有驾驭AIGC能力的人才。

第二个影响是改变银行的成本与收益结构。由于大模型的开发和调试需要巨额的投入,短期内银行的经营成本可能会上升,但随着模型的成熟与稳定,银行使用大模型赋能业务的边际成本得以降低,因此可以实现降本增效。

第三个影响是可以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由于AIGC赋能提升了银行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中长期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可以使中小企业等弱势经济主体的信用显现出来,有助于拓展银行业务的边界,缓解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所遭遇的信贷配给问题。

最后一个影响是,可能减弱顺周期的金融加速器效应。AIGC赋能有助于降低银行对抵押品资产的依赖,在下行周期,资产价格下跌,由于银行可以使用更多抵押品之外的信息,因此借款人的信用资质不会随着抵押品价值下降而过度萎缩,银行的顺周期信贷决策有可能被抑制。

三、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风险与挑战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存在风险与挑战,一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固有的缺陷,包括数据安全和模型安全问题,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在银行业应用存在的风险。

在数据安全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的开发与调用可能存在数据泄露风险。大语言模型训练所集中的数据如果蕴含了用户个人信息,则可能导致用户个人信息隐私和商业机密泄露问题产生。

在模型安全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依旧存在可解释性低的问题,当模型给出关于借款人违约概率的判断结果,银行经理如何理解AIGC给分的依据?如果银行不假思索的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的评判结果作出信贷配置决策,万一模型出错,误将高风险贷款申请人认定为高信用评分的优质客户,则可能直接导致银行出现坏账损失。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银行业应用的过程中也可能衍生一些挑战。一是金融专业领域知识的匮乏性,即AIGC在银行业语料不足。部分中小银行采用的策略是直接接入百度等互联网行业龙头企业开发的通用大模型,这就导致模型对银行专业业务的理解度不够,输出的结果词不达意。二是AIGC训练的成本问题,训练AIGC模型算力太贵。数据显示,ChatGPT模型训练一次的成本大概在140万美元,因此国内大多数的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很难负担这一成本。三是金融信息的及时性需求,AIGC训练语料滞后性问题。四是金融决策的精确性要求与模型精度不足存在矛盾,这限制了模型的可用性。五是金融领域的高动态性问题,开发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还需要不断的集中新的数据集持续迭代和维护。

 

 

刘少波教授受邀出席“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2023年度颁奖典礼

20231110,由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3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暨“中国金融学科的发展:挑战与机遇”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创业中心一楼报告厅举办,我院院长刘少波教授作为评委受邀出席。为表彰戴国强教授在金融人才培养、金融学科建设、金融理论研究、推进中国金融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为上海财经大学戴国强教授颁发了2023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参会嘉宾合影

 

 

2023年我院成功举办四次“大湾区金融精英走进华商系列活动”

2023年,我院先后邀请了来自香港树仁大学、方达律师事务所、花旗私人银行、钜亨集团的学术专家和业界大咖莅临华商。四期活动,六位嘉宾,行业涵盖高校、私人银行、券商、律师事务所,为华商学生带来了包括金融科技前沿动态、行业信息、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经验在内的丰富多彩的“饕餮盛宴”。丰富、生动又接地气的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参与人数从最早的三十人左右,逐步提升。最近的一次活动吸引了超过三百名学生报名。

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房屋局原副局长、香港树仁大学苏伟文教授演讲

 

 

我院2023年科研成果回顾

2023年,我院教师在《现代日本经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等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5篇,具体如下:

1.张权和张帆在《现代日本经济》(CSSCI2023年第6期发表论文“岸田文雄税改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评价”

摘要:税收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岸田文雄税改是岸田文雄在日本财阀政治和自民党内自主决策地位提升的政治背景和“新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经济背景下做出的税收政策选择,目的是实现“增长战略”和“分配战略”。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法人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和消费税改革。岸田文雄政府通过提高法人税扣除率、修改住宅贷款个税扣除制度、引入消费税发票制度等税改政策以实现推动经济增长和调节收入分配的目的。岸田文雄税改高度契合了“新资本主义”的思想。从近期看,税改对日本经济初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也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

2.刘少波、卢曼倩和张友泽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CSSCI扩展版)2023年第2期发表论文“数字化转型提升了企业风险承担的价值吗?

摘要:风险选择是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内容,然而承担风险并不必然有助于实现预期回报。数字化转型能否提升企业风险承担的价值?基于A股上市公司20072020年数据,借鉴夏普比率的理论构建风险绩效指标,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风险承担及其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不但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同时也提升了企业风险承担的价值。异质性检验的结果显示,行业竞争程度较高、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以及国有和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更有可能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风险承担的价值。机制检验的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代理成本、缓解融资约束提高企业风险承担水平,通过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改善投资效率提升企业风险承担的价值。研究结论为理解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企业风险决策与发展路径的演变提供依据与启示,同时也为制定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3.刘少波和梁晋恒在《金融科技时代》2023年第3期发表论文“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广东若干地市的调查分析”

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科技因能缓解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解决金融服务地理可及性等问题,被视为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排斥、提升农村生产水平、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广东若干地市的调研情况,结合机制分析与实际运用情况,发现金融科技的应用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但还面临数字鸿沟、数据孤岛、数据维度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整合数据资源、积极引导乡村产业发展、丰富数据维度、构建乡村多元金融体系等建议。

4.张友泽、刘少波、杨竹青和杨俊宇在《商学研究》2023年第2期发表论文“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创新——基于委托代理视角的实证检验”

摘要:立足于委托代理视角,文章考察了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提升内部控制质量能够显著推动企业创新,并主要体现在对实质性创新产出的推动。机制识别检验的结果表明,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与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是内部控制质量推动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渠道。异质性检验表明,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对东部地区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文章研究可为政府引导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有的放矢提升企业创新水平、提高企业创新质量提供启示。

5.占治民在Management Studies5期发表论文“The Impact of Internet Finance on the Assets and Busines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摘要(译文):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壮大,第三方支付、众筹、P2P借贷、互联网货币基金等多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由于其成本低、效率高、多元化特点,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互联网金融用于他们的业务。这种趋势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带来了挑战。为了通过互联网金融获得竞争优势,本文探讨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模式和特点;分析资产管理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探讨互联网对资产管理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策略。














 


上一条:华商智库简报2024年第一期(总第6期) 下一条:华商智库简报2022年第二期(总第三期)

关闭